親子溝通的5個關鍵:如何讓孩子願意聽你說話?

前言: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?

「跟你說多少次了,為什麼就是不聽?」

「每次叫你做事都要講三遍,到底有沒有在聽?」

如果這些話你很熟悉,代表你可能需要調整親子溝通的方式了。很多時候,孩子「不聽話」的問題,其實不在孩子身上,而是我們的溝通方式需要改變。

良好的親子溝通不是「說教」,而是建立信任與理解的橋樑。今天分享5個實用技巧,讓你和孩子的對話更順暢,親子關係更親密。

親子溝通技巧-父母蹲下與孩子平視對話

親子溝通技巧-父母蹲下與孩子平視對話

關鍵1:蹲下來,與孩子平視

為什麼這很重要?

當我們站著俯視孩子說話時,無形中就創造了「上對下」的權力關係。孩子會感覺被壓迫、不被尊重,自然就會產生抗拒心理。

怎麼做?

和孩子說話前,先蹲下或坐下來,讓你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在同一高度。這個簡單的動作會讓孩子感受到:「爸媽是認真想聽我說話的」、「我的想法很重要」。

💡 小提醒:眼神接觸很重要,但不要一直盯著孩子看,那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。自然、溫和的眼神最好。

關鍵2:用「我訊息」取代「你訊息」

什麼是「你訊息」?

「你訊息」是以「你」開頭、帶有指責意味的說法:

❌ 「怎麼又把房間弄得這麼亂!」
❌ 「為什麼不好好寫作業?」
❌ 「每次都這樣,講不聽!」

這些話會讓孩子感到被攻擊,啟動防衛機制,根本聽不進你想說的話。

什麼是「我訊息」?

「我訊息」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而不是指責對方:

✅ 「看到房間很亂,擔心你找不到需要的東西。」
✅ 「注意到作業還沒寫,有點擔心你明天會來不及。」
✅ 「當你不回應我的時候,會覺得有點難過。」

這樣的表達方式,讓孩子理解你的感受,而不是感到被責備。

親子溝通-用我訊息取代你訊息

親子溝通-用我訊息取代你訊息

關鍵3:給選擇權,而非命令

孩子和大人一樣,都希望擁有掌控感。當我們一直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,他們會產生反抗心理。

命令式說法:

❌ 「現在馬上去洗澡!」
❌ 「把玩具收好,不然我全部丟掉!」
❌ 「不准再看電視了!」

給選擇權的說法:

✅ 「你想先洗澡還是先整理玩具?」
✅ 「我們可以選擇現在收玩具,或是五分鐘後收,你覺得呢?」
✅ 「這集看完我們就關電視,還是你想看到整點?」

💡 注意:給的選擇必須是你都能接受的選項,不要給假選擇。

關鍵4:認真傾聽,不急著評斷

很多時候,孩子不是不想說,而是覺得說了也沒用

常見的錯誤回應:

孩子:「今天在學校有同學笑我。」

❌ 「你一定是做錯什麼了。」
❌ 「沒什麼大不了的,不要理他就好。」
❌ 「你也會笑別人啊,彼此彼此。」

這些回應會讓孩子覺得:「算了,爸媽根本不懂我」,從此就不願意再分享。

更好的回應方式:

✅ 先傾聽,讓孩子把話說完
✅ 重述孩子的感受:「聽起來你今天很難過/生氣/委屈...」
✅ 同理而非評斷:「被笑的感覺確實不好受。」
✅ 問開放式問題:「那時候你是什麼感覺?」「你想怎麼處理?」

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他們會更願意和你分享,親子關係也會更親密。

親子溝通-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

親子溝通-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

關鍵5:用正向語言引導行為

人的大腦會自動忽略「不要」這個詞。當你說「不要跑」,孩子腦中浮現的畫面反而是「跑」。

負向語言:

❌ 「不要跑!」
❌ 「不要吵!」
❌ 「不要亂丟東西!」

正向語言:

✅ 「我們用走的,這樣比較安全。」
✅ 「請小聲一點,這樣大家都比較舒服。」
✅ 「玩具放回玩具箱裡好嗎?」

正向語言告訴孩子「該做什麼」而不是「不該做什麼」,讓他們更清楚你的期待。

正向教養-用正向語言引導孩子行為

正向教養-用正向語言引導孩子行為

結語:每一次對話,都是關係的存款

親子溝通不需要完美,但需要用心

蹲下來和孩子說話、用「我訊息」表達感受、給孩子選擇權、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、用正向語言引導行為——這些看似簡單的改變,會讓親子關係產生巨大的轉變。

記住,每一次用心的對話,都是在為親子關係存款。這些美好的溝通時光,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珍貴的回憶。

蒔光正好,我們相信:「收藏我們的美好時光」不只是一句口號,而是從日常每一次用心的對話開始。讓我們一起創造更多值得珍藏的親子時光吧!

💬 常見問答

Q1:孩子就是不聽話,用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?

改變需要時間和耐心。一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,但只要持續用「我訊息」溝通、給予選擇權,孩子會慢慢感受到被尊重,進而願意配合。通常 2-4 週就能看到明顯改善。

Q2:每次都要蹲下來說話,會不會太麻煩?

一開始可能不習慣,但這個動作只需要幾秒鐘。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,親子溝通會變得更順暢,長期來看反而省時省力。而且不是每次對話都需要蹲下,重要的對話時這樣做就好。

Q3:什麼是「我訊息」?可以舉更多例子嗎?

「我訊息」就是用「我」開頭,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指責孩子。例如:❌「你怎麼這麼吵!」→ ✅「我現在需要安靜一下,可以請你小聲一點嗎?」這樣說孩子更容易理解和配合。

Q4:如果孩子還是不聽怎麼辦?

先檢查:(1)是否真的用平等的態度溝通?(2)是否給了孩子表達的機會?(3)期望是否合理?如果都做到了還是無效,可能是其他因素(如情緒、壓力),可以尋求專業親子諮詢。

Q5:這些方法適合幾歲的孩子?

這些溝通技巧適合 2 歲以上的孩子。越早開始越好!2-3 歲的孩子可能無法完全理解,但會感受到你的尊重;學齡期的孩子則能完全理解並回應。

💬 你可能也想看

• 第一篇:蒔光正好的故事:我們為什麼要收藏生活中的美好時光?
- 下一篇:記錄孩子成長的5個方法(即將推出)